新聞詳情

風電設備製造業呈過熱趨勢

日期:2024-04-20 06:03
瀏覽次數:2463
摘要: 風電設備製造業呈過熱趨勢 有數據顯示,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超70家,超過**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廠商總和。目前,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湧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 儘管風電大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麵,生產企業走的卻是清一色的引進路線。 據介紹,風電製造業一哄而上,嚴重依賴引進,其弊端日益顯現。 首先,引進的技術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是否能適應,往往未經過科學論證。一旦並網發電後,潛在的質量和**問題很多。同時...

風電設備製造業呈過熱趨勢

    有數據顯示,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超70家,超過**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廠商總和。目前,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湧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

儘管風電大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麵,生產企業走的卻是清一色的引進路線。

據介紹,風電製造業一哄而上,嚴重依賴引進,其弊端日益顯現。

首先,引進的技術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是否能適應,往往未經過科學論證。一旦並網發電後,潛在的質量和**問題很多。同時,國內風電冇有形成國外那樣的“先有需求再建項目”和“同一區域生產、同一區域消費”的產業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急於上馬新的風電項目,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利於市場的有序發展。

其次,技術重複引進、自主能力缺失,致使風電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利潤普遍較低。

其三,消化吸收進展慢,核心技術的缺失問題日益凸顯。特彆是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與風能專委會調研顯示,整機製造企業的產品在運行和試製過程中均出現過質量問題。

國電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楊校生說:“2007年至2008年兩年時間裡,我們多次遭遇國內企業設備不配套、調試出來的機組通不過運行考核等困擾。即使是投入運行的國產機組也多次出現過質量和技術故障。”

我國的風電產業發展不僅在於風電場的建設,更主要的是應以此為契機推動風電裝備製造業的升級。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麵對風電製造業近年來的迅速崛起,我國亟待建立行業準入製度,健全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係,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並以此推動市場整合。(人民日報辛陽)

三部委合力遏“洋風”

繼國務院總理8月26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風電、多晶矽等新興產業出現重複建設傾向之後,8月31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出《關於發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版)的通知》(下稱“《通知》”)。根據這份文件,政府將對列入目錄的**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資源性產品、原材料進口,給予貼息支持。

這是自2007年9月該目錄出台後的**調整。其中,與風電設備相關的“2兆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設計製造技術”、“風電、盾構機用軸承”以及“2兆瓦以上風電設備製造”分彆已從鼓勵進口的**技術、鼓勵進口的重要裝備及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三部分中被剔除。

“2兆瓦的風電設備被刪除,並不意味著國內就不需要這種機型。其實國內大多數風電場運行的風電機組都是1.5-2.0兆瓦之間。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這種機型的設計能力,以及相關零部件的製造能力已為國內大多數企業所掌握,現在迫切需要加強的是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的能力。”原機械工業部重大技術裝備司司長周鶴良說。他表示,從目前國內風電場所裝國產風機的可利用率水平普遍低於進口風機也證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我國風力資源條件和風電場地理環境的風機仍有較大的需求空間。

周鶴良表示,早在2004年底國內風電產業市場開啟之初,國家提出引導風電產業發展的“引進-吸收”路線,寄望在與國外廠商進行聯合設計的基礎上。但四年時間過去,除極少數龍頭企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不斷增多外,多數企業特彆是近兩年新加入的企業仍處於全盤引進國外成套設計技術和設備階段,進展緩慢。

因此,這次三部委聯合發出上述《通知》,在周鶴良看來,意在通過提高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的成本來遏製國內眾多風電整機製造商的盲目傾向,推進風電設備的進程。遏製重複建設。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風電整機製造企業有70多家,其中2/3的企業1.5兆瓦風機的批量產能都在100台/年以下,未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都隻是處於樣機試製階段。

真正達到500-800台/年規模化產能的企業隻有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方汽輪機廠三家。

周鶴良表示,這2/3的企業,尤其是近兩年新加入的企業,借國家不斷提高風電裝機容量規劃目標之機盲目擴大產能。“有些企業在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後,投入極少的資金建廠房,然後把引進的設備按照外商的圖紙組裝賣給風電場業主,牟取中間利潤。”周鶴良說。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岩也表示,僅僅從總裝環節來看,目前在國內投資風電設備總裝廠資金門檻很低。由於不會帶來像鋼鐵、水泥等行業那樣的沉冇資本投入,因此很容易導致重複建設現象。風電設備業產能過剩?

風電設備製造業重複建設愈演愈重的趨勢,也再次引發眾多業內人士對於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擔憂。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羅誌宏表示,2009年國內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800-900萬千瓦,而僅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汽等風電巨頭今年的產能就多達1000萬千瓦,產能過剩近在眼前。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岩則看法不同。他表示,目前70多家企業中的2/3都處於試製樣機階段,其規劃中的產能並未全部實現。另外,風電設備製造的產能,不僅是看總裝廠是否有足夠的車間,還要看是否能采購到足夠的部件,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技術人員,滿足吊裝階段的運行調試工作。因此其產能能否大程度釋放也是個未知數。隨著風電機組大規模並入電網,**供求關係的緩解,開發商會更關注設備的效率和可靠性,但從目前來看,真正能按照我國風況和環境條件設計的風電機組還處於起步階段,將來這樣的風電機組會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因此,目前需要探討的是如何應對重複建設趨勢,不能不顧具體情況大談產能過剩。

周鶴良也表示,對於目前風電設備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風電整機製造確實存在一定的過剩苗頭,但關鍵零部件特彆是核心的軸承和控製係統的國產化能力,目前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進程,在一定階段將會決定整個風機製造業的產能能否有效釋放。

來自:中國投資谘詢網